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關於Google學術搜尋

上週史導課程上,教學生使用Google學術搜尋。這幾天改作業時,不知為何,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。

作業要求學生列出找到的參考資料,其中大多數學生皆引用大陸的文獻。此外,許多學生在心得中寫到,對於某某主題,大陸的研究好多好多,臺灣好少好少,而發出立志要好好研究的宏願。

看到這裡都會忍不住笑出來,研究之路不是這麼好走的呀小朋友。但前面幾句我就笑不太出來了,但我要承認,我是帶著成見的。

為什麼Google scholar找到的大多是對岸的著作呢?當然啦對岸人多,期刊數自然也多。以史學為例,對岸就有超過一千種期刊,而國內只有數十種。對比到網路環境,在進行檢索時,簡體的量自然大於繁體的量。然而令我擔心的是,學生並沒有評估品質的能力(或說沒意識到),就這樣輕易的認為「量」等於「質」,而做出大陸研究優於臺灣的結論,參考資料也幾乎全引大陸的著作。

很抱歉我真的是帶著成見在看這件事。因為我過去所接觸的對岸的史學或社會科學著作,還是有很大一部份是僵化的樣板著作。另一個問題,則是抄襲狀況嚴重。在CNKI隨便搜尋一下,便會發現數篇互相剪貼的文章,且完全沒註明出處,每篇都一副自己是原創的樣子。當然啦對岸也是有優秀的研究與著作,但就我的認知,濫竽充數者,其量是相當可觀的。

剛才試著查找一下,Google scholar目前cover的範圍如何,但沒有結果(哈哈,我真是個糟糕的searcher)。找看看有沒有學者對google scholar的內容作分析,但大多都是推崇其效率的文章,其中不乏圖書館館訊的內容。

之前忘了在哪裡看到的新聞,說某計劃(是google library還是其他數位圖書館計畫勒?我忘了...)與對岸的大學合作,也就是說,將來數位化的中文文字內容,絕大部份會是簡體字(不是指一般的網頁,而是指經出版體系控管的產品。當然啦一般網頁量也是簡體大於繁體)。雖然Google book也有與臺灣的大出版商(或說跨華文市場,並非只立足臺灣的出版社)合作,但其量能相比嗎?

最近讀一些以社會學或文本批判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分類的文章,提到分類是人為的建置,不可避免的帶著價值判斷與偏見,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模式。那麼,現今學生大量浸淫在對岸的出版產物,會有什麼影響呢?

哎哎哎...我真的是帶著成見在看這件事,加上懶懶的沒去求證,但...這種感覺,真的,很怪,很不自在。

寄了封通告信,告知學生量不等於質、最易取得的資料不一定是最好的、以及評估的重要性(教是有教過,但似乎最小努力原則戰勝了一切...)。會不會聽進去呢?哎...我也不知道...。

當資訊科技的發展與資訊素養的教育不成比例時,真的會走向科技決定論吧。 不過...是由掌權者主導的科技決定...。

最後,鼻子過敏變嚴重了...好痛苦...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乖啦!我接下來的期刊論文資料庫有糾正他們的看法哦!尤其當他們看到輸入「太后」卻出來「紅太后草莓」後,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心得裡提到CNKI很好用,但是一定要學會篩選裡頭的東西,不然良莠不齊很可怕之類的…

怪不得好幾個小孩都說我這講的作業是在整合前頭,原來如此,是從你的引擎作業開始,學生就有一些想法,經過冠廷的書目查詢,到我這裡剛好下一個系統性的結論。

不過GOOGLE SCHOLAR搜到的都是維普和萬什麼鬼的那兩家大陸的大型期刊論文資料庫,其實沒有CNKI的,不曉得為什麼……